【收藏!收藏!】“八百里加急”到底有多快?你知道吗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3-12 16:30:06
  • |
  • 作者:团风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277次

影视作品中

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画面

前线战事紧急

将领将重要通信交给一个骑手

然后大喝一声“八百里加急!”

骑手飞身上马,一骑绝尘

那么说来说去

“八百里加急”到底是有多快?

1.jpg?v=1740106611373

在古代,

信息、文件的传输靠得是驿站,

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

所以会在各地要道建立许多驿站

共往来的驿卒使用

用于传递军情、文件等

2.jpg?v=1740106611373

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"马上飞递"的字样

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

如果遇到紧急情况

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、600里、最快达到800里

 

3.jpg?v=1740106611373

传递紧急文件时

每个驿站都用快马

这样,虽然不是千里马

但每匹马都拼命跑

也可以一日千里,

"八百里加急"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

4.jpg?v=1740106611373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而关于马的速度

唐朝朝廷给出的标准是

180里/天为快马

更快的是300里/天

500里/天是最高等级的速度了

所以说,“日行千里”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

 

当接到“八百里加急”的公文时

驿卒必须在驿站换马

往往除了马还得换人

就像接力一样

5.jpg?v=1740106611373

据《大唐六典》记载

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

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

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

邮驿分为陆驿、水驿、水路兼并三种

各驿站设有驿舍,配有驿马、驿驴、驿船和驿田

6.jpg?v=1740106611373

今日是孟城驿博物馆

“陈设华丽,挂着绸缎做的窗帘盒门帘,

供给达官贵人使用,

即使王侯在这里下榻也不会有失体面”

是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对元朝驿站的一段描述

 

7.jpg?v=1740106611373

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

其时,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

两地相隔三千里

事发六日,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

可以得出,传递速度每天大约为五百里

 8.jpg?v=1740106611373

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

唐代的—尺合现在0.303米

一里合454.2米

约合现代的227公里

按日行20小时来算

不分昼夜,不停换人换马

合11.35公里/小时

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

也要两天时间

9.jpg?v=1740106611373 

为了保护军事通信

加强通信联络

仿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“递铺”

像一个方形的小堡

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

管理非常严密

具有军事性质

10.jpg?v=1740106611373

元代

由于疆域辽阔

发展交通

强化了驿站制度

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

这时驿站也叫“站赤”

实际“站赤”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

虽然到最后,信息传递的速度不够快

还是成为了元帝国土崩瓦解的一大原因

11.jpg?v=1740106611373

元代急递铺令牌图样

由于各朝在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

传驿稍有差错

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

唐朝规定

驿长负有的职责中

必须每年呈报驿马的死损肥瘠

以及经费支出等帐目明细表

12.jpg?v=1740106611373

而驿卒作为最重要的实际邮递者

不论烈日,寒风,大雨,冰雪都身背公文袋

丝毫不逊色与今天的快递哥

13.jpg?v=1740106611373

更可怕的是

如果耽误行期

晚到一天杖八十,两天加倍

最重可处徒刑两年

若耽误是重要军事文书

则罪加三等

如因文书耽误而产生兵败等严重后果的

判处绞刑

14.jpg?v=1740106611373

看来每次送信都冒着生命危险

虽然速度远不如今日

但是就其严密的组织程度

交通覆盖的方式

并不亚于现代运输

甚至可以说

正是驿站奠定现代物流方式的基础

15.jpg?v=1740106611373

 END 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