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老病死,新陈代谢,这是自然的规律。
先人故去,后人思念;冥冥之中,音容宛在。于是有了四时家祭,以寄拳拳之情。
在一年当中,家庭祭祀计有五六次之多。细数一下,就是腊月二十四接祖人回来过年、二十八和大年三十供祖人、正月十五送祖人归位,还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傍晚到坟地上亮儿、清明扫墓(临坟)、七月半(中元)烧包袱。另外还有供忌日,是小规模的祭祀。这些家祭的主题目的,各次是不尽相同的。
二十四是接,二十八、三十夜是供,正月十五是送。无论接、供、送,都要摆酒饭菜肴,要点烛、燃香、烧纸、放炮竹,还要磕头跪拜。这时候,闪烁的烛影、袅袅的香烟、飞舞的纸灰、弥漫的炮竹香气,以及饭菜酒肉的氤氲,共同营造了一个神秘而温馨的气氛,逝去的亲人恍若就在眼前。两次“上亮儿”,主题就是在坟前点一支蜡烛。这源自“三十的火十五的灯”的传统,逝者的寝宫也是要灯火通明的。当然也要燃香、烧纸、放炮竹,但这不是主题。
清明扫墓,俗称临坟、上坟、标山。一般是率家人子孙多人来到坟地,给坟墓扫除落叶、拔去杂草,这叫扫墓;还要给坟加上一抔土(多少不定),这叫临坟;还要在坟头上搭几张钱纸,这叫标山。同时还要燃香、烧纸、放长长的炮竹,然后磕头礼拜,则清明的祭祀完成。以上这些祭祀都要烧纸钱,数量随意,不必很多。
而七月半(中元节)的祭祀则是以烧纸为主题的,叫做“烧包袱”。数量相对要多些,而且还要做成包袱,分别写上收受者的姓名,就像阳间寄送包裹一样。包袱要竖行书写,先顶格写“奉上往生钱壹包”,中间写“故x考x公讳xx大人冥间收用”,或“故x妣x母x老孺人冥间收用”,第三行低几格落款:“孝男(孙)xx率子孙谨具”。因为所烧的纸多,又成包袱状,不宜在室内烧,须在门外用树枝木棍搭一个烧包袱的台,把做好的包袱摆放在上面,还要加上一些未包的散纸作为运送包袱的脚力费,还有一些是散发给孤魂野鬼的。祭祀的时候,室内摆上酒饭菜肴,点烛,燃香,室外烧包袱。待包袱燃尽,就放炮竹,磕头,撤席。因为祭祀了,给祖人烧了很多的纸钱包袱,祭拜者于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安慰。为什么七月半的祭祀要以烧包袱为主题呢?这是因为七月半为中元节,俗称鬼节,阴间在扬州召开孟兰大会,阎王开放鬼门关,好让地狱里的阴魂去参加这阴间的盛会。这自然要很多的钱,而且全国各地去往扬州,有的地方路途遥远,更是需要船钱路费,所以就有了“七月半烧包袱”的习俗。沿长江一带去扬州的最佳选择是走水路——乘船顺江东下,因此沿江各重要码头渡口又有“七月半放河灯”的习俗。一般由寺庙佛家主持,行善积德的百姓施主捐献灯油钱。古镇团风放河灯是十三、十四、十五共三天,每晚酉时开始。在夜幕笼罩下,江面上烛光点点,灿若繁星,缓缓地向东飘去,是一道壮观的风景。那成千上万的河灯其实就是一只只客船,专供去往扬州的阴魂乘坐。由于路程远近不同,所以各处烧包袱的时日不定。团风北部山区是七月十二日开始供祖人烧包袱的,好让祖人于十三日到团风买船东下,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赶上十五日的盛会。
以上这些家祭活动,千百年来一以贯之,也许在商周秦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吧,至少明朝就是这样。到了清朝,满族统治者并不干涉汉人的祭祀,所以大清时的祭祀还是明朝的式样,直到今时不变,包括办丧事都是明代的版式。在漫长的小农经济时代,祭祀只是为了怀念先人,人们只要依传统而行即可,完全没必要做什么改革,更不须别出心裁搞什么创新。
但是到了今天,由于改革开放,人们的物质生活进到了现代化时代,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在家庭祭祀上有些不安于过去的老一套了。
比如清明上坟,不单单在坟头上搭纸,还要插上鲜艳的塑料花;放炮竹也不是什么“千子头”“万子头”,而是尽可能地长而又长,还要加上带彩的冲天炮;烧纸也不是从前的三扎两扎,而是成包成捆,没个把钟头烧不完;还有纸扎的金条、元宝、别墅、轿车,甚至还有保姆佣人……一些“先富起来的”人们带了头,排场在前,其他人不想太对不起祖宗,也跟着攀比。这样既乱了千百年来祭祀的规矩,又带来了许多的现实问题。
问题一,环境污染。倘是在城市公墓,你在墓前放一束塑料花,过后会有管理人员收拾处理;而在乡间山野插的塑料花则无人收拾,时间一久,变色零落,反而大煞风景;年年累积,又终将形成污染。其实在山野里到处是烂漫的花枝,自然之美美不胜收,何必要自作多情,插那塑料做的假花呢!
问题二,危害健康。春节的祭祀是在室内进行的,还要关上门窗。这在从前的平房里没什么问题。可现在家家都是现代化的楼房,室内的点烛、燃香、烧纸都会污染室内空气,影响人的呼吸,危害健康,烧纸越多越受不了。解决的办法是:1、点烛只限于供奉时间,供奉完毕就熄灭;2、香要买细根条的优质香;3、少烧纸,一扎半扎即可,而且要买优质、少烟的纸。
问题三,引发火灾。如今山野草木旺盛,在坟地烧纸、放炮竹有引发山火的危险。事实上每年都有上坟而烧山的事故。解决的办法是在坟地不烧纸,炮竹也不宜太长(倘是天干物燥更要注意);上亮儿不用蜡烛,改用电池灯。
问题四,惊扰安宁。太长的炮竹和带彩的冲天炮放起来震天动地,给祭祀者脸上添了无限光彩,却打破了墓地的安宁,是对长眠人的无端惊扰。
问题五,违背初心。无序攀比终将失去祭祀的初心。祭祀只是一个仪式,是一种对先人的表达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,不是家庭富有的展示,数量和花样没有实际意义。
总而言之,家庭祭祀是一个仪式,是一份思念,是一次心灵的感应。这个仪式要按传统延续,不可废止,也不可创新。
来源:老家有约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