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的世界烂漫可爱,儿童的言行天真活泼。
童年是美好的,童趣是美妙的,童心是宝贵的;童年是人生的起点,童趣是放飞心灵的旅途,童心是最富有想象和梦想的。
现在的孩子,往往过早地被书本禁锢,被学习摧残,被考试折磨,很多人的童年是灰色的。
而倡导“苦读”的古人,并不是一味逼孩子“苦读”的,因为学习固然重要,但是,剥夺儿童玩的权利,泯灭儿童的乐趣,是扼杀儿童天性的行为,是极不合理的。
在古代,对儿童来说,除了读书之外,也有许多好玩的活动,古人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,饱含天真自然的情趣,野性奔放的乐趣,斗智斗勇的意趣。
明代李贽说:“若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,若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”
丰子恺说:“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。大家不失去童心,则家庭、社会、国家、世界一定温暖、和平而幸福。所以我情愿做‘老儿童’,让别人去奇怪吧!”
让我们追寻古人的童趣,回想无忧无虑、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,重拾我们的童心!
1.骑竹马
唐·李白《长干行》: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游戏玩耍是儿童的天性,童年离不开游戏,而竹马是古代儿童最常见的游戏,在汉朝就已经广泛流传。
竹马可不是竹子做成的马,而是一根竹竿,孩子们骑在竹竿上,手里拎个小竹枝做鞭子,嘴里喊着:“驾!驾!”追赶着,欢笑着,像真的骑在马上一样。
对孩子来说,很简单的玩具也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,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在一根竹竿上就得到了充分地发挥。
小时候一起骑竹马的孩子,成为最好的玩伴,后来人们就用青梅竹马来形容少年时期男孩和女孩天真无邪的友情,那是最真挚、最纯净的美好情感。
2.放风筝
清·高鼎《村居》: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终于摆脱了一天的子曰诗云,孩子放学后急急忙忙地去放风筝,其如释重负的快乐跃然纸上。
放风筝能让儿童的眼、手、脚、脑得到活动,儿童的情趣也会像风筝一样在空中的自由飞翔中得到净化和陶冶。
3.捉蛐蛐
南宋·叶绍翁《夜书所见》:知有儿童捉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促织,就是蟋蟀,俗名“蛐蛐”。
夏天夜幕降临,那躲在老屋砖缝,泥墙根儿里或草丛、瓦砾等等一切废墟中的蛐蛐们,就开始“嘟嘟”地叫起来,此起彼伏,远近呼应,好像召开一场大型音乐会。
小时候捉蛐蛐是一大乐事。刚刚入秋,孩子们便在一个傍晚,纠集三五成群,潮流般涌向某个角落的碎砖烂瓦,像找金矿似的,悄悄翻开一块砖头,还需要屏住呼吸,气沉丹田,一旦捉住一只,便高兴得吆吆喝喝。
4.钓 鱼
唐·胡令能《小儿垂钓》: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,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一个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,这时有个路人从远处走来向他问路,他害怕惊到了鱼,不等路人走近,远远地向路人摆手而不说话。一个憨态可掬、活泼可爱的孩童跃然纸上。
小时候自制钓竿、鱼钩,非常简陋,就像杜甫的诗里所说,“稚子敲针作钓钩”,把缝衣服的针放在火上烤热,使针变软,再弄弯,做成鱼钩;鱼饵有用方瓜(倭瓜)花碎片的,最好是用蚯蚓。
5.扑 蝶
南宋·杨万里《宿新市徐公店》: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小时候捉过蝴蝶,长大后才知道蝴蝶是爱情和自由的精灵,“鸳鸯蝴蝶”,“梁祝化蝶”,那是美好的故事。
还有“庄生梦蝶”,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在梦中变成一只蝴蝶,自由飞舞于天地之间,醒来后却怀疑自己的现实生活可能只是一只蝴蝶的一场梦境。
倒是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宝钗扑蝶”让我们惭愧,小时候捉蝴蝶的大呼小叫真是太不文雅了,原来扑蝶也有像薛宝钗那样优雅的!
6.爬 树
唐·杜甫《百忧集行》: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。
现在会爬树的孩子不多了!过去农村长大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爬树的,不是上榆树捋榆钱吃,就是上洋槐树采槐花吃。
两层楼高的树,蹭蹭蹭几下爬上去,在树顶上颇有几分高瞻远瞩的感觉,仰望高天上的流云,看看远处的鸡飞狗跳,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动物选择在树上生活。
7.捕 蝉
清·袁枚《所见》: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,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小时候,每到夏日,蝉鸣不绝,几个孩子,约在一起去树林子里捕蝉,正如一首数字诗所描写,“一树蝉鸣两三声,引起四五顽童攻,六尺撵成七八步,九丈翠柳十壳空”。
自制的捕蝉工具,无非是一根长杆,长杆头上涂着有粘性的面筋,小心翼翼地举着长杆,用顶头上的面筋去粘蝉的翅膀,只有粘翅膀才能粘住。
蝉又叫“知了”,它的幼虫俗称“知了猴”,每到傍晚雨后,孩子们就拿着铁锹到树林,在树下挖知了猴。
蝉的壳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,叫“蝉蜕”或“蝉衣”。用蝉蜕冲茶喝,味清香,袪火很有效。
8.打 鸟
明·徐渭《题风鸢图》:才见春郊鸢事歇,又搓弹子打黄头。
“黄头”是一种鸟。孩子总是贪玩的,放完了风筝,就开始打鸟了。
小时候打鸟,靠的是自制弹弓,材料是木把(或者铁把)、皮筋,弹子用小石头,枣核,或者用泥捏成弹丸,再晒干。
过去的这种游戏,今天不能再玩了,要爱护鸟类,也是为了安全。
9.偷 窃
唐·白居易《池上》:小娃撑小艇,偷采白莲回,不解藏踪迹,浮萍一道开。
孩子们撑着一只小船,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。回来的时候,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,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,船后留下了一道水路。
孩子淘气,有时会搞恶作剧。儿时,不少孩子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,都会挨大人的责骂,但是最终就算被偷的人家也会原谅孩子的胡闹。
10.幻 想
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:余常于土墙凹凸处,花台小草丛杂处,蹲其身,使与台齐;定神细视,以丛草为林,以虫蚁为兽,以土砾凸者为丘,凹者为壑,神游其中,怡然自得。
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,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,蹲下身子,使自己和花台相平,聚精会神地观察,把草丛当做树林,把虫子、蚂蚁当做野兽,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,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,想象自己在其中游玩,觉得非常安闲舒适。
沈复自述自己小时候追逐“物外之趣”,把蚊子看成仙鹤,又由于生活在城里,见不到自然风景,就把家中的草丛想象成树林。
本是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,孩子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它变得美丽又奇特。
童心让幻想更加绚丽缤纷、瑰异非常。孩子的想象力是惊天地、泣鬼神的。
[ 作者:儒风大家 来源:儒风大家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