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人轶事】寻找林彪父亲
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09-18 00:00:00
  • |
  • 作者:团风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311次

1.png?v=1740102338031




20170918162849_iwte43htri.png?v=1740102338031


20170918162849_3hmsbi01gk.jpg?v=1740102338031念亲恩龚玥 - 民歌红 320170702201525_86540rn4d4.png?v=1740102338031

       1944年初冬,一封从贵州拍发的电报送到延安,收报人是林彪,电报说:“敌伪侵袭,故土沦陷,携家人逃难在黔,亟盼援救。父。” 

        战乱中,林彪父亲从湖北辗转到湖南、广西,又流落到了贵州。

  林彪接到电报,就把这份电报交给了正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。周恩来提笔在电报边上批了几个字:
  “事交刘少文负责办理。”   
  重庆红岩办事处的张明(刘少文)接到这个任务后,根据掌握的材料,研究林父的有关情况。据从湘桂撤退的文化界人士反映,逃难贵州的途中,有个小商人模样的老头,曾经向同路逃难的人讲过:“我儿子可是大官!”

  同行的难民追问:“什么大官?”“师长!我儿子当师长!一百一十五师,你知道吗?”

这话被同时逃难的戏剧家田汉、诗人安娥听到了。安娥随即和他攀谈,听说老头姓林,便不露声色,给他多方照顾,背着人时诚恳地劝说:“你不要再在人面前吹你儿子了,那是共产党的军队,这里是国民党的地盘。”
  老头还不服:“不是国共合作么!”   
  安娥说:“国民党表面上说合作,暗地里又搞一手,许多只要跟共产党有点关系的人,都莫明其妙地被抓去了。”   
  老头听了,才不再讲了。

在一天黄昏,张明来到石门街,孙友余正等着接受任务。张明要孙派个机警能干的人去一趟贵州,把林彪父亲一家人接到重庆来。
  孙友余思索一阵,建议:“叫程昌林去,怎么样?”
  张明想了想:“很好,就是他。你叫他准备一下,后天到山上来,我亲自交代。”   
  小程按时赶到红岩,张明交待完又把延安转来的林父电报交他,作为让林父相认的凭证。
  张明说:“现在知道林父还带了一个长工,是不是还带了自家织布厂的其他职工,不清楚,你找到他们后,除了林家亲属外,要甩掉其他的人。”
  小程问:“贵州那么大,我到哪里去找他们呢?”
  张明说:“你到贵阳,先想办法找到田汉、安娥,向他们打听。”   
  在贵阳,小程多方打听,总算找到安娥。
  小程说,重庆“八办”叫他来贵阳,打听一个林老板。安娥一听,明白了。安娥说,他们曾接济过林父,到贵阳后,也是他们找人帮忙,把林父一伙人,安排进了难民收容所。她把地址、林父的名字、模样,详细告诉了小程。


20170918162849_ax7pqfopi1.png?v=1740102338031
  第二天,小程去收容所找到了林老头。小程趁旁人不注意,把那张电报塞到林老头手中。
  老头戴上老花眼镜,看了一遍电报,惊喜地喊了一声:“哦,你是—”
  小程忙打断他:“是您同乡人--张老板,托我来看望您。”
  小程低声说:“林大爷,我是奉命来接你们的,你先想想,信不信得过我?想两天,不要去找我,到时我会再来。”
  两天后,小程再去,林老头高兴地说,愿意听小程安排。
  小程和林父商量,把他带的几个职工留在贵阳。老人家不同意,说:

“都是同乡,沾亲带故,跟着逃难出来,把他们丢了,不义气……”

经小程耐心说服,他同意,在贵阳安置三四个人,但坚持要带一个。
  

        从贵阳到重庆,小程和林父装作不相识,只是暗中相助。虽一路颠簸,总算安全抵达重庆。
  十几年后,程昌林已是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干部,有次去北京开会,他去看了一次林明卿老人。当时,老人家跟儿子住在一起,见了小程还很有感情,硬要留小程吃饭,还要他以后常去玩。


 



20170918162849_auykfprns9.png?v=1740102338031


征稿启事


老家有约是东楚文化和怀乡编辑部联合推出的微刊,每月推出四期,主要征集乡情乡音的故事,以散文、小说、纪实文学为主,支持原创,本平台每年从中择优收集整理出版单行本书籍,选中者均付薄酬并赠样书。投稿邮箱:yunshangtf@sina.com  联系电话:0713-6151770


20170918162849_mmnuacotil.png?v=1740102338031


图文编辑:百合之香

图文来源:网络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章转载团风《老家有约》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