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杨登君
编辑:百合之香
团风,有两个名字。一个叫做历史,它传承着过往和沉淀;一个叫做未来,它谱写着发展和希望。公元208年,就在这个叫做乌林的临江小镇上,演绎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役之——赤壁之战。
三国争雄时,这块弹丸之地,驻扎着一代枭雄曹操的百万雄师,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。昔日的金戈铁马今已远去,没入尘埃,只留下一个故事和一条街。
这条街写满了沧桑和回忆。
赤壁之战当事人王桀在《英雄记》中说,曹操进军至江上,欲从赤壁渡江,无船,作竹排使部曲乘之,从汉水来,下出大江,注浦口。未即渡,周瑜又夜密使轻船走舸烧排,操乃夜走。
乌林一役中,团风为曹操的屯粮地。粮道街、漕仓(中山街),四十八口响碓等也就遗留了下来,给子孙们留下了一个争议的话题。
都不重要了,毕竟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的朝前滚去,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。只是今天要讲述这条街,则有必要还原历代的团风究竟是个啥模样。
自古以来,团风人建街,喜欢依江傍水,不畏崩塌。团风街道,以横河分东西两岸,明代已具规模。河东岸较密集,有仓前街、急递铺街、先儒巷正街、十字街、粮道街、司门正街、半边街、纸巷、陶家巷、上码头巷、下码头巷、大码头巷(横街)、司门巷、大庙衖、郑家衖、严家衖、永怀坊、时雍房、敛福坊、后厢房等七街六巷三衖四坊。河西岸较疏松,有河西正街、横河口街、史坝正街、雷坛正街、永清坊、崇德坊、咸宁坊、向家湾、李家湾、张家湾、新河湾、鹅公颈等四街三坊四湾一颈。
团风市场繁荣,明清时期即有14街、24巷(坊),并由四河祠、六角亭、万寿山、太监坊等景点。一直以来,团风十分热闹,具有水乡特色。设有工商牙行,就是专门为买卖双方议价说和抽取佣金的商行、船行、山货行、粮油行、日杂商号、炒行、茶楼、粉行、酒楼、旅社等商号。客帮、本地的“牙商”、水客云集,来往于汉、沪、宁、京、川、湘、赣、皖的船舶每日三百余艘,输出的商品物资日以万担千件计。故团风被誉为武汉下游鄂邑第一商港。在这些商号中,尤以福顺昌、陈日新、鞠新泰、本道、李元丰、喻人和、郑二记、人和利、黎元顺等等商号最为有名。
古今对比,时代在变,地名在变,可是粮道街一直没变。除了它悠久的历史以外,重要的是它繁华的商业中一直承担着团风人赖以生活的食粮来源。
粮道街上开门卖米做生意的,称之为米行。它不仅销售大米,也进行收购,同时还给前来卖米的老百姓们充当起“牙子”的角色,从中抽取酬金。
书中的粮道街在1938年8月13日,和中山街、下河街、下正街、上寨等处被日本人用飞机多次轰炸,皆成瓦砾。
毁掉的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街道,真正的粮道街依然在每天清晨中活着。
当天露出鱼肚皮的时候,粮道街上就挤满了一街朴实的农民。新出来的大米、红苕、黄豆、花生、绿豆等等农家作物,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挑到这里来换几个钱。
农户们将农产品摆在脚边,任由那些城里老太太、老爹爹们挑选。看上了,双方之间就谈价。谈妥后即由那些驮着木杆秤的牙子过称,算账,钱帐两清,付五角到一块钱秤钱给牙子,即双方成交走人。
日头渐渐高了,粮道街上的集市也渐渐散去。没有卖掉的农产品,农民不必往家里驮,直接寄存在牙行(米行),过了秤,提了口,交给米行老板保管,第二天再来。这里叫做“露水市场”,一过上午十点,就没有人了。在这里要想买到又便宜又新鲜的农产品,你就得起早。
九十年代末,粮道街上的粮食集市退出了交易市场。
与粮道街交叉的是解放后新建的普济路,两条路的交汇,见证着一个地方经济的更替与发展。在这条短短不到一千米的街上,有一座孕育了团风三代人的文化发祥地,它就是百年名校——团风小学。
团风小学的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九年(公元1903年),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办新学,他将前文所述的为纪念挑水卖的“肖公爹”的肖公庙改成了学校,叫做“肖公庙学堂”。到了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936年),“肖公庙学堂”更名为“黄冈县立团风中心小学”。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曾任教于此、经济学家王亚南曾就读于团风小学。
伴随着浓浓书香,朝前百十来步,就到了粮道街的终点。团风人民在江堤上晨练、散步,三三两两,沐着江风,好不快哉!
千年粮道街,它不会在滚滚红尘中老去,而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奏出新的乐章。
杨登君:笔名泊洋 网名大地飞鹰,男,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,原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,《贵州电力报》新闻责任编辑,《南方水电报》策划总编,《中国报道》记者,现居住团风,兼任团风县文联副主席、团风县网络文化协会主席、《楚天文学》执行副主编,《今日团风》总监,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专业委员会会员。出版、发表长篇小说《东方女教父》、《人迹》、长篇纪实《百万雄师锁大江》、《什么时候废除高考制》等等,有文学作品散见于《人民文学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贵州日报》、《贵州都市报》、《经济信息时报》、《信息新闻报》、《贵州经济报》、《少年人生》、《少男少女》、《中外少年》、《华夏少年》、《三月三》、《芳草文学》等报刊杂志;中国现代文艺馆有其诗作收藏,被誉为90年代中国新星诗人,曾成功采访过著名作家冰心、从维熙、孙云晓等文化名人。
征稿启事:老家有约是东楚文化和怀乡编辑部联合推出的微刊,每月推出四期,主要征集乡情乡音的故事,以散文、小说、纪实文学为主,支持原创,本平台每年从中择优收集整理出版单行本书籍,选中者均付薄酬并赠样书。投稿邮箱:yunshangtf@sina.com 联系电话:0713-6151770
上一篇:
团风人文史】团风~~鲜鱼巷的传说下一篇:
【团风文史】团风古镇~四河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