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风属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区,每年三月,山区里,田未犁,禾未下,咋暖还寒,村民都会做软萩粑,大的、小的、有馅的、无馅的,家家户户都飘出软萩粑的香味。
作为一种传统美食,软萩粑寄托了团风人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推崇,成为在外地打拼的团风人不可多得的乡愁记忆。
春暖花开的时节,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软萩迫不及待地舒展出它那软绵绵,毛茸茸的躯体。软萩粑是大别山特有的风味小吃,它将野生软萩扎碎与糯米粉、粘米粉加开水揉成面团,用芝麻拌红糖、腊肉大蒜或纯腌菜做馅,蒸熟,吃起来清香味美,深受乡亲们喜爱。
3月25日,团风县城乡网格员相约来到杜皮乡叶家冲园丰农家山庄,亲自体验了软萩粑的制作过程。大家将鲜嫩的软萩洗净后,放在石臼里搅拌,几个来回,软萩被捣碎,趁势加入糯米粉或小麦粉,和成团子,调好芝麻馅,软萩粑就做好了,虽说做的没有那么好看,但是格格们心里非常开心。
饭后格格们一起去果园采摘了一些草莓作为餐后甜点。草莓大棚有好几个,进去也可以随便的吃,味道嘛!甜蜜蜜...
愉快的一天
美好的一天结束了。格格们说此次出行既呼吸了新鲜空气,又锻炼了身体,还品尝了儿时美味,更添加了互动乐趣,开心极了
软萩粑,曾是昔日春荒时节的野菜口粮,现在成了甘腴生活的调味品。如果能开发成一种食品产业,将这份土特产送进家家户户的餐桌,形成产业化链条,带动农村经济发展,为当地贫困群众拓宽致富道路就好了。
软萩粑
在软萩最肥美的季节,团风网格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小时候的乡村点心。
那一抹绿色在记忆里深刻,好想回家吃软萩粑哟!
做的水萩粑青翠欲滴,清香袭人,闻着就垂涎三尺了,好怀念的味道,黏黏的香香的!
这一口软萩粑已不是单纯的食物的味道
这还是春天的味道
家乡的味道
传承的味道
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团聚的味道
软萩粑好吃,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。配方告诉你,我们一起来回忆童年吧~
软萩粑制作步骤
一、采软萩
下到田间,掐一把新绿,想到不久将能入口的软萩粑,童年的味蕾又在唇齿间复活。
二、原料加工
将大米淘洗干净,浸泡一夜,再沥水一上午,即可送去碓房磕成米粉子(磕米粉子用的大米有一点小讲究:早稻米比晚稻米更好一些);同时把采来洗净的软萩菜的嫩苗也放进碓凼里舂一舂,逼出软萩菜中的苦涩汁液,当原本泛白的软萩菜完全变成深绿色的粗泥状时,即可捞出备用。
三、和粉做粑
雪白的米粉子,深绿的软萩泥,混放在偌大一个面钵中,按照实际需要,兑水,加盐,搅和。早稻米磕成的粉子比较糙舌,有嚼劲,但是黏性不够,难以揉捏成团,这时候软萩菜就在其中发挥了牵绊粘结的作用。面钵里的散沙一般的白米粉子在巧妇手上,很快就揉成了一个绿色的大粉团子,不一会儿巴掌大的软萩粑就排满了案板和竹匾。
四、蒸粑 / 烙粑
蒸粑:往锅底放一舀子清水,在水上罩一个陶制的输滗,软萩粑就贴着输滗依次侧立摆放,把所有的粑粑都放置完毕,就加盖烧火。初烧时用大火,同时细听锅底输滗里的水响的变化,当咕嘟咕嘟的水沸声转换成滋滋响时,大火转小,稍焖一会,再熄灭。
烙粑:相比较而言,烙粑没什么讲究,在锅里加一点油,烧热后放粑,待粑皮烙硬了就翻面。如此反复多次,粑就熟了。完全烙熟的粑,是柔软的,有些黏。
经过采摘、清洗、舂米、筛粉、揉团、包馅、成型、入锅等一整套繁复过程,在燃起的灶火中,在众人欲滴的垂涎中,软萩粑终于要出锅啦!
刚出锅的软萩粑,俨然一件件精美的深绿色玉器,观之便已诱人。咬一口,糍和、糯软、爽滑,那股野菜特有的清香,既入了鼻孔,也抵达心间。色、香、味俱全,小小民间美食似已胜过满汉全席。
软萩粑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但是吃软萩粑,在鄂东就跟过节一般热闹。只要谁家动心思要做软萩粑了,自然就有街坊邻居搁伙一起做。所以,通常淘米洗软萩菜时,沙塘岸边那一溜的主妇,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忙的不亦乐乎;到了磕粉子的时候,碓屋里也总是三五户一起进行,磕完张家磕李家,磕完王家磕徐家;软萩粑蒸好了,头一锅往往分给左邻右舍。于是不光这三五家,差不多大半个塆的人家都有口福尝到软萩粑 的新鲜美味了。
上一篇:
【团风特产】团风马蹄自唐朝祖传秘制“春秀汤”下一篇:
【团风特产】团风狗脚